绍兴大地上的几场朋友聚会
陈新影
绍兴大地上的朋友聚会,最有名的当数“兰亭集会”。
1668年前,永和九年癸丑上巳,公元353年三月初三,传说勾践曾种过兰花的兰渚山下,迎来了41位嘉宾。兰渚山在绍兴西南13公里处,这里有崇山峻岭,有茂林修竹,还有清流激湍。三月初三这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正是朋友聚会的好时机,时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的王羲之,发起了一次上巳节的雅集。41位嘉宾,三三两两,随意地散坐在小溪两边,小僮把斟了酒的羽觞放入溪水,由它顺着蜿蜒曲折的溪流自由而下,途中,羽觞停在哪里,离它最近的那个人就得赋诗,若写不出来,就得罚酒。
当天,参加者中的26人写了37首诗,最后收集在一起,由王羲之作序,留下书法极品“兰亭集序”,成为书法史上一段佳话,千古流传。
斗转星移,1000年过去了。公元1353年,一个青田人来到绍兴,又发起参与了多场赋诗唱和的雅事,并跟王羲之成为了跨越千年的“知己”,惺惺惜之。
这个人就是刘基,字伯温,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诗文大家,后世尊其为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千古人豪。公元1353年,元至正十三年癸巳,刘基因为建议诏捕方国珍,被上司所驳,免职羁管于绍兴。
这是刘基第几次被免官或被迫辞职了?想当年,26岁的他初登仕途,视天下苍生为己任,曾下决心要“振惰奖勤,拯艰息疲”,转眼十七年过去,宦海浮沉起起落落,当初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已被捶打成一位沉默寡言的中年人。
第一次被免职距他第一次任职不到三年。当他到江西任高安县丞时,处理政事“严而有惠爱”,却没想到,只因在审理一起杀人案中损害了当地蒙古当权者的利益,被免官。后任行省职官掾属,又因秉公办事,不讲圆通,一年后被迫“投劾去”。几年后,刘基被任命为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行省考试官,他忠于职守,兢兢业业,为各地贡生及落第士子批阅文章,到各地讲经论学,并大力提倡兴办文学,为更多的学子提供就学机会,由于在任上他越职弹劾了一位失职的行台监察御史,因而受到排挤,他只好又移文辞职了。第四次,也就是他被羁管于绍兴前,他被元朝廷重新起用,任命为浙东元帅府都事,在台州温州一带开展征讨海匪方国珍兄弟的军事行动。方国珍兄弟为乱海上,劫掠平民,给老百姓生活造成很大破坏,刘基认为,为首之人应当捕而杀之。方国珍为保命,大肆贿赂朝廷官员,也送了很多奇珍异宝给刘基,刘基严词拒绝,绝不更改主张。可惜其他官员没有他一样的硬骨头,纷纷被方氏兄弟的糖衣炮弹打倒,他们不仅接受了贿赂,给方国珍授予了官职,还找理由说刘基坚持原则是擅作威福,“伤朝廷好生之仁”,不仅免了他的职务,还将他羁管于绍兴。
带着一肚子“不合时宜”来到绍兴的刘基,能干什么呢?几十年官场打滚还是与它格格不入,他只能暂时地远离政治生活,每日放浪山水,以诗文自娱。
1354年春,刘基在朋友吴以时的家里认识了另一位朋友祝茂卿。三月底,祝茂卿家的牡丹盛开,刘基受邀前往观赏。在祝家,朋友们开始了一场与时下流行的聚会不一样的诗会——主人捧花给大家看时,特地说:我这花,种了有好长时间了,虽然来观赏的人每天都有,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阖座都是文章大家、文人学士,何不大家各为歌诗,待以后作为雅谈呢?在场的客人都很兴奋,于是取了唐人罗邺的两句诗,将十四个字做了小纸团,大家抓阄,以抓到的字为韵,不限体制,各自作诗。
诗写好,众人公推刘基作序,刘基推辞无果,只好提笔,写下《牡丹会诗序》。正是这篇序言,让后世的人们得以窥知当日的盛况。
当时正是元朝统治末期,全国各地有农民起义也有盗贼横行,百姓人心惶惶,民不聊生,然而统治阶级依然腐朽昏庸,社会风气也崇尚骄奢淫逸,如有宴集,大都“以声色为盛礼”,一场宴会下来,“觞酌既繁,性情交荡,男女混杂,谑浪亵侮,百不一顾。”刘基冷眼观之,对这样的聚会,深恶痛绝,认为简直与禽兽无异。一旦碰上“牡丹会”这样的清新聚会,刘基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在他笔下,今日之会,“其色则草木之秀,其声则风雅之余,其人则邦家之彦也”,大家“欢情既畅,藻思俱发”,以文会友,畅快无比。
刘基在元廷官场处处碰壁,几十年沉于下僚不得志,到绍兴是被处分的,如果是一个圆滑的人,这时可能赶紧去找门路想办法,争取早日回到官场去。刘基倒好,跟一班朋友日日游山玩水,吟诗作赋。他的朋友,有文人,有医生,有道士,有和尚,就是没有传统意义上对他“有用”的人。
究其原因,世俗的所谓“有用”,根本不在刘基考虑的范围之内。他虽被贬,内心对民众的感情并没有消失,对社会的关切也没有减弱,身在山水之中,心却在天下苍生之上。
也因此,刘基在读《兰亭序》时,不单单是着眼在作者的书法造诣或词章文采上,他更多地看到了王羲之的内心:忧国忧民,慨叹扼腕。
王羲之感慨“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面对苦短人生,痛从中来,发出了“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悲叹。这正是他对时光虚度的惶恐,对济民安国的渴望,对建功立业的向往,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无奈。
刘基的《题王右军兰亭帖》写:王右军抱济世之才而不用,观其与桓温戒谢万之语,可以知其人矣。放浪山水抑岂其本心哉?临文感痛,良有以也。而独以能书称于后世,悲夫!
王羲之所处的东晋王朝,和刘基所处的元王朝一样,都是腐朽没落的封建王朝,国力衰败,战乱频仍,民不聊生。他们的拳拳爱民之心,无处安放,只能在朋友聚会时,稍稍一叹。
王羲之在写了《兰亭序》之后第二年,辞去官职,舍宅为寺,悄然归隐,从此后,人们提到王羲之,只想到“书圣”。
刘基则还要再接受一次元朝廷的蹂躏才终于对它绝望。1356年,他再被任命为江浙行省都事,不久升任江浙行省郎中,但两年后上级故意抑其军功,将他降级且夺去兵权。刘基终于忍无可忍,愤而弃官,回到家乡开始隐居生活。
1360年,刘基应朱元璋之聘出山,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明朝建立后,刘基不忘初心,为新兴的王朝定制度明律令,想从整顿官吏入手,让底层的百姓生活得更好一些。
只可惜,这个愿望,看上去很美好,却也终究只能是愿望而已。由于遭受构陷,心情忧闷又恐惧,刘基成为“开国功臣”7年后就病重而逝。他尽力辅佐的大明王朝,不过又一个换汤不换药的封建王朝罢了,他所想象的“岂但农夫堪一饱,野人亦有酒盈杯”的场景,在那样的制度下,永远不可能出现。
现在我们看《刘基集》,看到字里行间他对天下、对百姓的忧思之情,借用他自己写王羲之的话,也是“临文感痛”,悲夫!
刘基悲王羲之,忧国忧民之心不被看见,我们悲刘基,一片冰心错付,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如果他们两位真能穿越时空,希望他们能携手来到近代,看看这一百年中华大地上的巨变。他们没找到的路,我们现在已经找到且正在大步走着了。
作者联系方式
姓名:陈新影
手机号码:13967099679
QQ号码:462699296
绍兴大地上的几场朋友聚会
陈新影
绍兴大地上的朋友聚会,最有名的当数“兰亭集会”。
1668年前,永和九年癸丑上巳,公元353年三月初三,传说勾践曾种过兰花的兰渚山下,迎来了41位嘉宾。兰渚山在绍兴西南13公里处,这里有崇山峻岭,有茂林修竹,还有清流激湍。三月初三这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正是朋友聚会的好时机,时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的王羲之,发起了一次上巳节的雅集。41位嘉宾,三三两两,随意地散坐在小溪两边,小僮把斟了酒的羽觞放入溪水,由它顺着蜿蜒曲折的溪流自由而下,途中,羽觞停在哪里,离它最近的那个人就得赋诗,若写不出来,就得罚酒。
当天,参加者中的26人写了37首诗,最后收集在一起,由王羲之作序,留下书法极品“兰亭集序”,成为书法史上一段佳话,千古流传。
斗转星移,1000年过去了。公元1353年,一个青田人来到绍兴,又发起参与了多场赋诗唱和的雅事,并跟王羲之成为了跨越千年的“知己”,惺惺惜之。
这个人就是刘基,字伯温,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诗文大家,后世尊其为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千古人豪。公元1353年,元至正十三年癸巳,刘基因为建议诏捕方国珍,被上司所驳,免职羁管于绍兴。
这是刘基第几次被免官或被迫辞职了?想当年,26岁的他初登仕途,视天下苍生为己任,曾下决心要“振惰奖勤,拯艰息疲”,转眼十七年过去,宦海浮沉起起落落,当初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已被捶打成一位沉默寡言的中年人。
第一次被免职距他第一次任职不到三年。当他到江西任高安县丞时,处理政事“严而有惠爱”,却没想到,只因在审理一起杀人案中损害了当地蒙古当权者的利益,被免官。后任行省职官掾属,又因秉公办事,不讲圆通,一年后被迫“投劾去”。几年后,刘基被任命为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行省考试官,他忠于职守,兢兢业业,为各地贡生及落第士子批阅文章,到各地讲经论学,并大力提倡兴办文学,为更多的学子提供就学机会,由于在任上他越职弹劾了一位失职的行台监察御史,因而受到排挤,他只好又移文辞职了。第四次,也就是他被羁管于绍兴前,他被元朝廷重新起用,任命为浙东元帅府都事,在台州温州一带开展征讨海匪方国珍兄弟的军事行动。方国珍兄弟为乱海上,劫掠平民,给老百姓生活造成很大破坏,刘基认为,为首之人应当捕而杀之。方国珍为保命,大肆贿赂朝廷官员,也送了很多奇珍异宝给刘基,刘基严词拒绝,绝不更改主张。可惜其他官员没有他一样的硬骨头,纷纷被方氏兄弟的糖衣炮弹打倒,他们不仅接受了贿赂,给方国珍授予了官职,还找理由说刘基坚持原则是擅作威福,“伤朝廷好生之仁”,不仅免了他的职务,还将他羁管于绍兴。
带着一肚子“不合时宜”来到绍兴的刘基,能干什么呢?几十年官场打滚还是与它格格不入,他只能暂时地远离政治生活,每日放浪山水,以诗文自娱。
1354年春,刘基在朋友吴以时的家里认识了另一位朋友祝茂卿。三月底,祝茂卿家的牡丹盛开,刘基受邀前往观赏。在祝家,朋友们开始了一场与时下流行的聚会不一样的诗会——主人捧花给大家看时,特地说:我这花,种了有好长时间了,虽然来观赏的人每天都有,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阖座都是文章大家、文人学士,何不大家各为歌诗,待以后作为雅谈呢?在场的客人都很兴奋,于是取了唐人罗邺的两句诗,将十四个字做了小纸团,大家抓阄,以抓到的字为韵,不限体制,各自作诗。
诗写好,众人公推刘基作序,刘基推辞无果,只好提笔,写下《牡丹会诗序》。正是这篇序言,让后世的人们得以窥知当日的盛况。
当时正是元朝统治末期,全国各地有农民起义也有盗贼横行,百姓人心惶惶,民不聊生,然而统治阶级依然腐朽昏庸,社会风气也崇尚骄奢淫逸,如有宴集,大都“以声色为盛礼”,一场宴会下来,“觞酌既繁,性情交荡,男女混杂,谑浪亵侮,百不一顾。”刘基冷眼观之,对这样的聚会,深恶痛绝,认为简直与禽兽无异。一旦碰上“牡丹会”这样的清新聚会,刘基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在他笔下,今日之会,“其色则草木之秀,其声则风雅之余,其人则邦家之彦也”,大家“欢情既畅,藻思俱发”,以文会友,畅快无比。
刘基在元廷官场处处碰壁,几十年沉于下僚不得志,到绍兴是被处分的,如果是一个圆滑的人,这时可能赶紧去找门路想办法,争取早日回到官场去。刘基倒好,跟一班朋友日日游山玩水,吟诗作赋。他的朋友,有文人,有医生,有道士,有和尚,就是没有传统意义上对他“有用”的人。
究其原因,世俗的所谓“有用”,根本不在刘基考虑的范围之内。他虽被贬,内心对民众的感情并没有消失,对社会的关切也没有减弱,身在山水之中,心却在天下苍生之上。
也因此,刘基在读《兰亭序》时,不单单是着眼在作者的书法造诣或词章文采上,他更多地看到了王羲之的内心:忧国忧民,慨叹扼腕。
王羲之感慨“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面对苦短人生,痛从中来,发出了“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悲叹。这正是他对时光虚度的惶恐,对济民安国的渴望,对建功立业的向往,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无奈。
刘基的《题王右军兰亭帖》写:王右军抱济世之才而不用,观其与桓温戒谢万之语,可以知其人矣。放浪山水抑岂其本心哉?临文感痛,良有以也。而独以能书称于后世,悲夫!
王羲之所处的东晋王朝,和刘基所处的元王朝一样,都是腐朽没落的封建王朝,国力衰败,战乱频仍,民不聊生。他们的拳拳爱民之心,无处安放,只能在朋友聚会时,稍稍一叹。
王羲之在写了《兰亭序》之后第二年,辞去官职,舍宅为寺,悄然归隐,从此后,人们提到王羲之,只想到“书圣”。
刘基则还要再接受一次元朝廷的蹂躏才终于对它绝望。1356年,他再被任命为江浙行省都事,不久升任江浙行省郎中,但两年后上级故意抑其军功,将他降级且夺去兵权。刘基终于忍无可忍,愤而弃官,回到家乡开始隐居生活。
1360年,刘基应朱元璋之聘出山,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明朝建立后,刘基不忘初心,为新兴的王朝定制度明律令,想从整顿官吏入手,让底层的百姓生活得更好一些。
只可惜,这个愿望,看上去很美好,却也终究只能是愿望而已。由于遭受构陷,心情忧闷又恐惧,刘基成为“开国功臣”7年后就病重而逝。他尽力辅佐的大明王朝,不过又一个换汤不换药的封建王朝罢了,他所想象的“岂但农夫堪一饱,野人亦有酒盈杯”的场景,在那样的制度下,永远不可能出现。
现在我们看《刘基集》,看到字里行间他对天下、对百姓的忧思之情,借用他自己写王羲之的话,也是“临文感痛”,悲夫!
刘基悲王羲之,忧国忧民之心不被看见,我们悲刘基,一片冰心错付,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如果他们两位真能穿越时空,希望他们能携手来到近代,看看这一百年中华大地上的巨变。他们没找到的路,我们现在已经找到且正在大步走着了。
作者联系方式
姓名:陈新影
手机号码:13967099679
QQ号码:462699296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