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罗仰锜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十月二十日的一天早晨,罗仰锜手拄一把当地人贯用的长把布伞,身挎一个很旧的老式布包,与前来送行的几千民众依依惜别,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他曾经两次任职的鄂嘉,以衰病之躯告老还乡。
这段路他是熟悉的。十三年前,罗仰锜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赴哀牢山一隅的鄂嘉任从七品州判,走的就是这条深箐。乾隆六年二月,他奉旨调往中甸任州判,乾隆八年正月又奉旨调回鄂嘉任州判,几进几出走的都是这条路。他熟悉这里的山山水水,熟悉这里的每一条路、每一条河,每一片林子,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
记得那是雍正十年八月底的一天傍晚,正值壮年的罗仰锜身背几件换洗衣服,带着一路上好心的山民为他准备的饭团和半升多包谷炒面,肩上挑着两捆旧书,正急匆匆地赶路。
突然,一声炸雷般的吼声把他吓得一屁股坐在地上。随着声音,山林中突然冲出一队人来。来人个个头戴树叶帽,脸抹锅烟子,大多赤裸着上身。
“你们是谁?”罗仰锜知道是碰上拦路抢劫的了。他身上只有不多的几文路费,不怕抢,但还是着实吓得不行。
“少费话,想活命就把钱拿出来。”走在前边的一个毛贼上前一步,边说边就把刀放在了罗仰锜脖子上。
“我乃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贡生罗仰锜,被举荐到鄂嘉州任职,只有微薄的一点盘缠,你们看得上就拿去吧!”
几个黑脸人不相信地忙活了大半天,真的只从罗仰锜身上搜出了几文小钱,领头的把钱丢还他,高声说道:“耽搁了,罗老爷!等你养肥了归来,我们再会面。”说完,带着手下的人一溜烟隐入了密林。
十三年过去了,当罗仰锜因积劳成疾,拖着患病的身体回归故里,又踏上了这条森林茂密的深箐时,当年的一暮又浮现在眼前。
“站住,想活命就留下买命钱。”还是一样的声音,一样的黑脸赤身,罗仰锜一下子竟还以为是在梦中。
“快拿出钱来。”直到有一个黑脸人用火药枪戳了他一下,罗仰锜才知道这不是梦。
“我是罗仰锜,十三年前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到鄂嘉任职,今天告老还乡,身上只有微薄的盘缠……”
“哦,罗大人,十多年不见,久违了!”领头的一个上前一脚踢开用火药枪顶着罗仰锜的黑脸人,大声说:“快让开,谁不知道罗大人是出了名的清官。”说完便吩咐手下给罗仰锜送上路费,罗仰锜死活不依,黑脸人只好吩咐手下一齐跪下,目送罗仰锜迎着黄灿灿的夕阳一路远行。
以上这些是否真实志书上没有记载,但在百姓中却都这样流传。我曾查阅了很多志书,那上面有很多有关罗仰锜十三年两次在鄂嘉廉洁做官,两袖清风,被百姓称为清官、好官的真实记载。
哀牢山有“神山圣岭”之称,其山脉从西藏蜿蜒而来,是九隆神话和哀牢国肇迹之地。鄂嘉以前属古哀牢国的一部分,西汉以前是一片“绝域荒外”的不毛之地。
罗仰锜出生在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是一个一身不得志的读书人,母亲是一个通情达理的大家闺秀。他自幼聪明伶俐,饱读四书五经,深受家庭影响,久试不第,人过中年考中一名县岁贡生,由保举荐发滇,到云贵广西三省试用,这才谋得一份官差,抛妻别子,到远隔千山万水的鄂嘉来做一个小小从七品州判。他上任后,一方面为鄂嘉绮丽超凡的山水而着迷,一面又为鄂嘉因连年战乱,匪患无穷,百姓缺吃少穿,民不聊生而焦虑。他毕竟是一位优秀的读书人,读过新学,踌躇满志,一心想做点造福桑梓的事情。
鄂嘉地处隘区,古为两迤通衢,是昆明、楚雄、玉溪等地通往思茅、临沧、德宏,以及东南亚各国的古驿道,南来北往的马帮络绎不绝。两次在鄂嘉任职,才能卓著的罗仰锜在几乎被外界遗忘,长期得不到官府重用的情况下,坚持禁烟、剿匪、以兴利除弊为己任,十几年如一日地在鄂嘉建城垣、设防卡、薄赋税、抚汉夷、兴汉学、建桥梁、通商道、倡耕织、促商旅,倡导清贫为官,清白做人。
多年来坚持禁烟,严厉打击烟贩,曾有不少的马哥头、烟贩子给他送来钱物,都被他严厉拒接。他的这些德行让很多烟贩子和财主伤透了脑筋。有一伙势力较大的烟贩子勾结当地财主,在一起商量对付罗仰锜的办法。
钱物他不要,除之又怕惹怒官府,再说罗仰锜亲自培养训练的卫队也不是好惹的,他们精明强干不说,个个都对罗仰锜死心塌地。几个人一合计,认为罗仰锜正值壮年,离开妻子一人在外,他就不想女人?于是给他送来百般挑选年轻貌美的绝色女子和钱物,说:“罗大人远离家乡,几十年出门在外,生活清苦,钱物用于改善伙食,女子供其使唤。”
罗仰锜一声大笑,朗声说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好色,自有其行。我拿着朝庭奉禄,该为百姓办事,禁烟乃我份内之事,只要我在位一天,一两大烟也别想从我管辖的地面上过去,你们请回吧!”
罗仰锜为官清廉,滴水不进,使众多烟贩子奈何不得,有的骂他是“憨官”,有的污蔑他是“有病”。
罗仰锜多年在鄂嘉任职,得罪了许多达官贵人,但他却视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为子民,大力提倡“优商以礼,恤民以宽”,对地方田主虐待民众的不法陋习一一革除,并以先进生产技术促进农耕,发展生产。
当时鄂嘉少数民族群众种地以施人畜粪为耻,广种薄收。罗仰锜自己出钱购田数亩,亲自耕作,带头将人畜粪便窖熟后施于田间,以作示范,并撰劝农条目,把中原先进的耕种技术传给鄂嘉民众。他还从四川、广东引进红薯栽培技术,使之获得大丰收。罗仰锜大力推广种植桑麻果木,倡导栽桑养蚕,使之蔚然成风。在他任职期间,民众不但能温饱,衙中存粮还备足三年支用。他还十分重视教育,兴办书院五处,对学生给予赏封、保荐,对各族学生一视同仁,使辖区内出现了“野无不耕之田,户多朗诵之声”的“人皆德之”景象。
在当地的老百姓中还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次,罗仰锜亲自带着兵丁挑茅厕里的粪水浇菜,附件民众听说后都纷纷跑来看,很多人还捏着鼻子议论纷纷。罗仰锜不但不生气,还当众向百姓讲授人粪尿、牲畜粪对庄稼生长的好处,大讲特讲“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的道理。几个月后,当自己种的地庄稼蔬菜长势喜人时,他又组织百姓实地观看,并给每人都送上蔬菜,拿回家比较品尝。
鄂嘉地处偏僻,对当地少数民族历来歧视。罗仰锜上任前,当时的学堂是不允许少数民族的子女上学的。罗仰锜上任后,自己首先在卫队里吸纳当地少数民族青年,并且到处游说,要求学校把少数民族的子女与汉族的一样对待,招收少数民族的子女,对少数民族和汉族子女贫困的,他还拿出钱财给予资助,还大力提倡女子上学读书。
罗仰锜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大有爱惜民众之心,颇有民主思想。他常常拿出自己的钱物抚贫济困,救灾救济,还亲自修志,撰风物,写诗文,真实地反映鄂嘉的山川河流、自然景物、民风民俗、矿物资源和地理、社会情况,为后世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为后人所敬仰。他编篆的《乾隆鄂嘉志书草本》至今还有十分珍贵的价值;他写下的不少诗词、对联,至今还被人们传诵。
清乾隆十一年十月二十日,罗仰锜病老还乡,鄂嘉民众几千人以泪洗面,长跪在地十里相送。后来,鄂嘉麻嘎河的一块石头上出现了一首题诗:“好个鄂嘉州,西水向东流;富贵无三代,清官不到头”。有人说是罗仰锜所作,有人说是百姓写给罗仰锜的,众说纷纭,但鄂嘉百姓却早已在心中为这位远道而来的“父母官”立下了一块永恒的丰碑!
十多年后,罗仰锜在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贫病而死,数年后消息传到鄂嘉,上万民众悲恸大哭,纷纷为他烧纸钱,说:“罗大人在世时一生清贫,在阴间不能让他再缺钱花……”
百姓心中有杆秤!时至今日,在鄂嘉的老百姓心目中,罗仰锜一直是最廉洁的清官、好官。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