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都市”阿姆斯特丹
中国有“精卫填海”的古老神话,
荷兰有“围海建国”的伟大实践。
36公里拦海大坝,将海边沼泽造就成“水下都市”,
拥有了“北方威尼斯”的名片。
据说,宇航员在月球能看到的地球人工建筑只有两个:
中国的万里长城和荷兰的拦海造田。
“上帝创造了大海,荷兰人创造了陆地”,
此说看来并非夸大其词,不着边沿。
经得住数百年山呼海啸的王宫,建在13695根木桩之上,
另有8687根木桩,支撑着吞吐亿万游客的中央火车站。
千百年来,生活于海平面之下1~5米的百万居民,
竟毫不栖惶,悠然自得,气定神闲!
还有,165条人工运河蜿蜒成网,近90个岛屿星罗棋布,
2000多船家泊居河上,造型各异的1281座桥梁纵横水面。
更有,60多所博物馆和美术馆,100多万件文物珍品,
以及凡•高等众多大师,使得这里成为欧洲艺术之园。
17世纪的古城原貌,更让传统与现代融汇无间。
还有那海鸥飞舞,野鸭觅食,游船似梭,波光如缎。
啊,阿姆斯特丹,“世界第四大旅游城市”,名不虚传,
值得全世界对你翘首抱拳!
“自行车王国”——阿姆斯特丹
往昔,中国曾是举世闻名的“自行车王国”,
今日,“甲壳虫”却使许多城市干道成为“堵途”。
而在荷兰,不消说芸芸众生,连女王和部长都骑自行车旅游购物,
两者相较,孰为进步,孰为退步?
阿姆斯特丹现有自行车50万台,几乎每人一台,
——骑车并非寒酸,开车才是“落伍”。
每人每年骑自行车的里程超过火车,是汽车里程的一半
——这才是时尚的“新贵族”。
何以如此?政府和企业鼎力扶助:
为员工备自行车,是任何单位的义务;
马路专设自行车道;交通部门提供“自行车旅游图”;
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修车铺、租车店和存车处。
为何鼓励骑自行车?好处不一而足:
便于享受自由,拥抱自然,增进人际和睦;
节省能源,清洁空气,强身健体,避免壅堵……
于是,为国家为社会为自己,大家身体力行,无须强制和说服。
“粉色城市”——阿姆斯特丹
花街、橱窗女、同性恋、成人秀、赌局,
大麻、性用品、性博物馆、妓女……,
灵肉享受成为常态,感官娱乐法律允许。
于是这里分外香艳,灯红酒绿,情涛欲浪澎湃不息。
多情、多色彩就是邪恶吗?多荷尔蒙也未必就是罪孽。
清心寡欲往往产生更多更严重的问题。
连孔夫子都说食与色不可缺一,
只要不醉生梦死,违法乱纪,这种粉色就不足为奇。
合法化才好约束——井然有序,谓之文明;
严禁之国无规制——暗流汹涌,泛滥决堤。
顺应人性,讲求包容,大概是这里的立法宗旨吧?
万紫千红是正道,关键只在于管理。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