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主页 作品 粉丝 关注

粉丝

作品

诗人作品不错,挺TA 赞赏
笔名/姓名:孟醒石
加入时间:2015-05-12
诗人简介

孟醒石,原名孟领利,河北无极人,毕业于石家庄学院美术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十佳青年作家,石家庄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曾参加诗刊社第三十届青春诗会,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一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中心首届诗人高研班。曾获孙犁文学奖、贾大山文学奖、《芳草》汉语诗歌双年十佳等奖项。

粉丝
关注

半床月光半床书(散文诗组章)


油印年代 
 
雷雨打透了夏天。夜色散发出一股粘稠的油墨味。我躺在床上,少年时代的只言片语,又复印在心底。
那时,小造纸厂、小皮革作坊,已经在麦田扎根。
木刀沟,切割无极中学北校的后墙。 
我们和芦苇、蒲棒、稗草一起,野蛮生长。
年轻的老师,和我们称兄道弟,谈论早恋与暗恋的艺术逻辑,就是没有逻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我们创办文学社,油印校刊《窗外》。
唯有农村少年晓得,大地如钢板一块,爱似蜡纸轻薄。我们以铁笔刻画,用火焰纠错,也无法道尽荷尔蒙的困惑。
没有订书器,我们就用针线,一本本装订成册。
在我们笔下,垂柳轻抚,河水澄澈,芦苇丛中出现了一只只白鹭、丹顶鹤,在沼泽栖息,在堤岸放歌,展翅高飞,掠过一个个漩涡。
这绝对不是谎言,也不是历史、当下和未来。但肯定在某一个平行的世界存在过。
 
线 
 
在寂静的时光长河中,回忆如同一根纤细的棉线,轻盈地穿过岁月的针眼,为我的思维织上一片片缤纷的补丁。这些补丁层叠交错,虚实的线条在其中穿梭,构建着我独特的心灵图景。
额头那道逐渐消退的发迹线,是一个沉默的记录者,悄然记载着岁月的流转。随着时光的推移,它不断地后退,让位于一片银白的霜华,痕迹在悄然诉说。
床畔,打卷的电话线,成为生活中最清晰的线条。承载着亲朋好友的关切与问候,也遭遇令人内心抽搐的事件,然而这些声音,左耳进,右耳出,如同洪水般消逝,只留下遍地淤泥。
贯穿南北的京广线,见证青春的绽放与爱情的萌发。火车载着我穿越那金色的地平线,拥抱那温暖的夕阳。
矗立为一根星空的天线,我不断地旋转试图捕捉遥远的信号,穿梭现实的纷繁,我又变成一根敏感的电线。每一次的触碰,提醒生活的真实与残酷。
划出一道优雅的抛物线,那是自由的象征,是我内心深处对无拘无束的渴望。
底线在黑暗中又向后退了一步,是心灵最后的防线。在最深邃中闪烁的猫眼,射出独特的光芒,那是来自不同世界的视线。
灵巧的手指,操控一根根绣花针,在我心灵的补丁上绣出盛开的牡丹。每一针、每一线充满生活的韵味与色彩,构筑我独一无二的人生画卷。
 
 
咋舌记 
 
迷路的小女孩站在墙角哭泣。老商贩递给她一个橘子。
剥开皮,露出一瓣瓣金黄的舌头,每一瓣都饱含甜蜜的话语,无声,反倒最具有说服力。那是温暖的慰藉,无言的关怀,贫困生活的诗意。
对此,尼科罗•帕格尼尼表示反对。他,以柔软的手腕,出神入化的技艺,把小提琴当作自己的舌头,用音乐去舔舐妓女的腋窝,甚至撒旦的脚趾。他的音乐,是他的灵魂,是他的语言,是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挑战。然而,当穷困潦倒时,他不得不变卖心爱的小提琴以度日,那是何等的无奈与辛酸。
我,不反对任何声音。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人们互相买卖,世界噪杂如赶大集。文物商店兜售和田玉雕刻的舌头,仅供翻云覆雨的手把玩。农家大棚鲜红的草莓,无人问津。
吃吧!舌头到胃的距离很近;心到舌头的距离很远,长达十万光年。心中想说的话,到了舌尖,已经发生了改变。“相对论”遭遇的干扰,让爱因斯坦也愁眉不展。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担心,黑暗坚硬如铁锤,要把月亮圆润的舌头,锻打成寒光闪闪的弯刀。而文字,柔软如簧片,根据吹奏者的好恶,谱写出一曲曲赞美诗。那是对历史的扭曲,也是对未来的亵渎。
秋风渐凉,秋雨五音不全,只能吊自己的嗓子。地方戏正在开演,走失的小女孩找到了家人,善良的贵妇荻达拯救了帕格尼尼。
而我,木讷寡言,没有那些惊心动魄的奇遇。我只能咬自己的舌头,品味生活的苦涩与甘甜。我的舌头很直,难以下咽,不想成为那锋芒毕露的仙人掌,只愿做那默默奉献的刹车片,为这个世界带来一丝平稳与安宁。
 
半床月光半床书 
 
汉语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语言,它由象形文字演变而成,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位一体。汉语由一个个汉字组成,它能聚沙成塔,也能散做满天星。
汉语像宇宙一样,神秘、浩瀚。每一个汉字都对应着天上的一颗星星。
小时候,我们生活在贫瘠的乡村,一边识字,一边仰望星空。汉语,让浑身沾满泥土的乡村少年,也有了波澜壮阔的人生憧憬。
汉语如天上银河,对应着人间长河,即使我们已经入睡,也能从梦境流入我们的心田。汉语,深度贴近现实生活,又让人充分感觉时间的流逝。让木讷的乡村少年,永葆内心的湿润,虽历经千山万水,仍对故乡一往情深。小时候,当我读到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潜意识也想写一本平原往事,跨越城乡之间的鸿沟,于是,三十岁以后,就有了现代诗集《诗无极》。不禁感叹,汉字是预言,也是谶语,从我们牙牙学语时,就与我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就是因为喜欢读书,半床月光半床书,阅读淘洗了我,让我在孤独的时候,与无数个作者对话,进入卡夫卡的《城堡》,随着昆虫变形,随着米兰·昆德拉跳《告别圆舞曲》,感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体验他们的人生得失;让我在在火花飞溅的时刻,学会用文字吐纳内心的烟云,自觉为自己降温,遵守了隐藏的界线。
殊不知,此乃抱朴守真。读书、写作,读好书,写真实的自己,让劳碌终生的人,感到片刻慰藉。有好书可读,有好诗相伴。这样过一生,足矣。
  
相关评论

穿梭纷繁世界的守真之心
——读孟醒石散文诗《半床月光半床书》(组章)
作者:邹雨田(四川)

孟醒石表现出对日常生活经验在情感上的共振和超越,在时空的拓展中对历史残存与细节的回溯刻印,凝聚成一股强大的思考与反省之精神。《半床月光半床书》(组章)仍然以“小叙述”的口吻,勾勒出一个由少年至中年的诗人历练之旅,在技巧之外更流露出由“简——繁——简”的赤诚少年之心。
“夜色”为统领这一组章的幕布,以“夜色”开始,以“月光”结束,叙事的虚实得以自由展开。在遥远的油印年代,诗人创办文学社,油印校刊《窗外》,将青春的困惑和生活的明媚刻画进生命,展翅高飞。在奋斗的青年时代,发际线、电话线、京广线、信号天线等纷杂的线条建构了一个混沌、挣扎的心灵状态。诗人曾这样看待他的生活、职业与诗歌写作的关系:“生活、职业与诗歌写作,就像电线分为:火线、零线、地线,相互交错,互为因果,又彼此干扰,经常跳闸。”《线》中写道“我又变成一根敏感的电线。每一次的触碰,提醒生活的真实与残酷。”可以看见一个在生活、职业与诗歌写作中忙碌穿梭的诗人。在中年时代,诗人已经能够在诗歌与生活中间找到一个自己的定位,那就是“做那默默奉献的刹车片,为这个世界带来一丝平稳与安宁”。将自己比作“舌头”,品味生活中的各种滋味,保持自己的舌头直直地发出内心的声音。用不同时期具有特殊含义的意象进行连接,呈现出一颗诗歌种子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的微型史诗。
诗人通过描写生活细节制造出娓娓道来的叙事感,又以日常经验为生发点,开拓出广阔的想象空间,充盈诗歌的世界。诗歌的世界、现实世界与诗人的心灵世界在“具体——抽象——具体”的跳跃思维中交织,使得日常生活经验不是枯燥的媒介,而是熔铸了诗人精神力的象征物,诗歌的世界也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而是诗人精心构造的心灵图景。“线”除了是具体可感的各种线条,更是难以触摸到的“思维”“回忆”“岁月”“审视”“心灵”“自由”,塑造诗人的不仅有柴米油盐的物质生活,还有在阅读和写作中的思考体会。“线”的象征性,罗织了诗人不同面向的丰富性,展现了在时问与空间中历经雕琢的灵魂。“舌”不仅是一种器官,更是诗人品尝生活与人生滋味的触角,是诗人保持冷静的刹车片,也是诗人发声的武器,是诗人的文字和思想。
“大道至简,大音希声”,在回溯过往时,诗人以白描式的手法进行刻画,在深夜中以纷飞的思绪展开,思考如何度过一生时,叙述的缓缓铺垫而后直抒胸臆地一击实在打动人心,在诗意地叙述了心路历程之后,诗人总是忍不住直言读书与写作在他生命中的重要占比。年少时代遇见的年轻的老师、林海音、卡夫卡、米兰·昆德拉都是诗人在文学路上遇见的领路人,而年少时期充满赤诚之心的文学光影“不是历史、当下和未来”,在之后的日子里变成“追求自由的心”“心灵最后的防线”,变成“直直的舌头”,变成了对读书的坚守,将永远照耀是诗人的文学道路。“读好书,写真实的自己”便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在嘈杂世界中坚持自己的真实的声音,打造自己的“半床月光半床书”。

本散文诗组章,已经发表在《星星诗刊》2025年7月下旬刊散文诗版。

半床月光半床书(散文诗组章)


油印年代 
 
雷雨打透了夏天。夜色散发出一股粘稠的油墨味。我躺在床上,少年时代的只言片语,又复印在心底。
那时,小造纸厂、小皮革作坊,已经在麦田扎根。
木刀沟,切割无极中学北校的后墙。 
我们和芦苇、蒲棒、稗草一起,野蛮生长。
年轻的老师,和我们称兄道弟,谈论早恋与暗恋的艺术逻辑,就是没有逻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我们创办文学社,油印校刊《窗外》。
唯有农村少年晓得,大地如钢板一块,爱似蜡纸轻薄。我们以铁笔刻画,用火焰纠错,也无法道尽荷尔蒙的困惑。
没有订书器,我们就用针线,一本本装订成册。
在我们笔下,垂柳轻抚,河水澄澈,芦苇丛中出现了一只只白鹭、丹顶鹤,在沼泽栖息,在堤岸放歌,展翅高飞,掠过一个个漩涡。
这绝对不是谎言,也不是历史、当下和未来。但肯定在某一个平行的世界存在过。
 
线 
 
在寂静的时光长河中,回忆如同一根纤细的棉线,轻盈地穿过岁月的针眼,为我的思维织上一片片缤纷的补丁。这些补丁层叠交错,虚实的线条在其中穿梭,构建着我独特的心灵图景。
额头那道逐渐消退的发迹线,是一个沉默的记录者,悄然记载着岁月的流转。随着时光的推移,它不断地后退,让位于一片银白的霜华,痕迹在悄然诉说。
床畔,打卷的电话线,成为生活中最清晰的线条。承载着亲朋好友的关切与问候,也遭遇令人内心抽搐的事件,然而这些声音,左耳进,右耳出,如同洪水般消逝,只留下遍地淤泥。
贯穿南北的京广线,见证青春的绽放与爱情的萌发。火车载着我穿越那金色的地平线,拥抱那温暖的夕阳。
矗立为一根星空的天线,我不断地旋转试图捕捉遥远的信号,穿梭现实的纷繁,我又变成一根敏感的电线。每一次的触碰,提醒生活的真实与残酷。
划出一道优雅的抛物线,那是自由的象征,是我内心深处对无拘无束的渴望。
底线在黑暗中又向后退了一步,是心灵最后的防线。在最深邃中闪烁的猫眼,射出独特的光芒,那是来自不同世界的视线。
灵巧的手指,操控一根根绣花针,在我心灵的补丁上绣出盛开的牡丹。每一针、每一线充满生活的韵味与色彩,构筑我独一无二的人生画卷。
 
 
咋舌记 
 
迷路的小女孩站在墙角哭泣。老商贩递给她一个橘子。
剥开皮,露出一瓣瓣金黄的舌头,每一瓣都饱含甜蜜的话语,无声,反倒最具有说服力。那是温暖的慰藉,无言的关怀,贫困生活的诗意。
对此,尼科罗•帕格尼尼表示反对。他,以柔软的手腕,出神入化的技艺,把小提琴当作自己的舌头,用音乐去舔舐妓女的腋窝,甚至撒旦的脚趾。他的音乐,是他的灵魂,是他的语言,是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挑战。然而,当穷困潦倒时,他不得不变卖心爱的小提琴以度日,那是何等的无奈与辛酸。
我,不反对任何声音。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人们互相买卖,世界噪杂如赶大集。文物商店兜售和田玉雕刻的舌头,仅供翻云覆雨的手把玩。农家大棚鲜红的草莓,无人问津。
吃吧!舌头到胃的距离很近;心到舌头的距离很远,长达十万光年。心中想说的话,到了舌尖,已经发生了改变。“相对论”遭遇的干扰,让爱因斯坦也愁眉不展。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担心,黑暗坚硬如铁锤,要把月亮圆润的舌头,锻打成寒光闪闪的弯刀。而文字,柔软如簧片,根据吹奏者的好恶,谱写出一曲曲赞美诗。那是对历史的扭曲,也是对未来的亵渎。
秋风渐凉,秋雨五音不全,只能吊自己的嗓子。地方戏正在开演,走失的小女孩找到了家人,善良的贵妇荻达拯救了帕格尼尼。
而我,木讷寡言,没有那些惊心动魄的奇遇。我只能咬自己的舌头,品味生活的苦涩与甘甜。我的舌头很直,难以下咽,不想成为那锋芒毕露的仙人掌,只愿做那默默奉献的刹车片,为这个世界带来一丝平稳与安宁。
 
半床月光半床书 
 
汉语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语言,它由象形文字演变而成,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位一体。汉语由一个个汉字组成,它能聚沙成塔,也能散做满天星。
汉语像宇宙一样,神秘、浩瀚。每一个汉字都对应着天上的一颗星星。
小时候,我们生活在贫瘠的乡村,一边识字,一边仰望星空。汉语,让浑身沾满泥土的乡村少年,也有了波澜壮阔的人生憧憬。
汉语如天上银河,对应着人间长河,即使我们已经入睡,也能从梦境流入我们的心田。汉语,深度贴近现实生活,又让人充分感觉时间的流逝。让木讷的乡村少年,永葆内心的湿润,虽历经千山万水,仍对故乡一往情深。小时候,当我读到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潜意识也想写一本平原往事,跨越城乡之间的鸿沟,于是,三十岁以后,就有了现代诗集《诗无极》。不禁感叹,汉字是预言,也是谶语,从我们牙牙学语时,就与我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就是因为喜欢读书,半床月光半床书,阅读淘洗了我,让我在孤独的时候,与无数个作者对话,进入卡夫卡的《城堡》,随着昆虫变形,随着米兰·昆德拉跳《告别圆舞曲》,感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体验他们的人生得失;让我在在火花飞溅的时刻,学会用文字吐纳内心的烟云,自觉为自己降温,遵守了隐藏的界线。
殊不知,此乃抱朴守真。读书、写作,读好书,写真实的自己,让劳碌终生的人,感到片刻慰藉。有好书可读,有好诗相伴。这样过一生,足矣。
  
相关评论

穿梭纷繁世界的守真之心
——读孟醒石散文诗《半床月光半床书》(组章)
作者:邹雨田(四川)

孟醒石表现出对日常生活经验在情感上的共振和超越,在时空的拓展中对历史残存与细节的回溯刻印,凝聚成一股强大的思考与反省之精神。《半床月光半床书》(组章)仍然以“小叙述”的口吻,勾勒出一个由少年至中年的诗人历练之旅,在技巧之外更流露出由“简——繁——简”的赤诚少年之心。
“夜色”为统领这一组章的幕布,以“夜色”开始,以“月光”结束,叙事的虚实得以自由展开。在遥远的油印年代,诗人创办文学社,油印校刊《窗外》,将青春的困惑和生活的明媚刻画进生命,展翅高飞。在奋斗的青年时代,发际线、电话线、京广线、信号天线等纷杂的线条建构了一个混沌、挣扎的心灵状态。诗人曾这样看待他的生活、职业与诗歌写作的关系:“生活、职业与诗歌写作,就像电线分为:火线、零线、地线,相互交错,互为因果,又彼此干扰,经常跳闸。”《线》中写道“我又变成一根敏感的电线。每一次的触碰,提醒生活的真实与残酷。”可以看见一个在生活、职业与诗歌写作中忙碌穿梭的诗人。在中年时代,诗人已经能够在诗歌与生活中间找到一个自己的定位,那就是“做那默默奉献的刹车片,为这个世界带来一丝平稳与安宁”。将自己比作“舌头”,品味生活中的各种滋味,保持自己的舌头直直地发出内心的声音。用不同时期具有特殊含义的意象进行连接,呈现出一颗诗歌种子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的微型史诗。
诗人通过描写生活细节制造出娓娓道来的叙事感,又以日常经验为生发点,开拓出广阔的想象空间,充盈诗歌的世界。诗歌的世界、现实世界与诗人的心灵世界在“具体——抽象——具体”的跳跃思维中交织,使得日常生活经验不是枯燥的媒介,而是熔铸了诗人精神力的象征物,诗歌的世界也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而是诗人精心构造的心灵图景。“线”除了是具体可感的各种线条,更是难以触摸到的“思维”“回忆”“岁月”“审视”“心灵”“自由”,塑造诗人的不仅有柴米油盐的物质生活,还有在阅读和写作中的思考体会。“线”的象征性,罗织了诗人不同面向的丰富性,展现了在时问与空间中历经雕琢的灵魂。“舌”不仅是一种器官,更是诗人品尝生活与人生滋味的触角,是诗人保持冷静的刹车片,也是诗人发声的武器,是诗人的文字和思想。
“大道至简,大音希声”,在回溯过往时,诗人以白描式的手法进行刻画,在深夜中以纷飞的思绪展开,思考如何度过一生时,叙述的缓缓铺垫而后直抒胸臆地一击实在打动人心,在诗意地叙述了心路历程之后,诗人总是忍不住直言读书与写作在他生命中的重要占比。年少时代遇见的年轻的老师、林海音、卡夫卡、米兰·昆德拉都是诗人在文学路上遇见的领路人,而年少时期充满赤诚之心的文学光影“不是历史、当下和未来”,在之后的日子里变成“追求自由的心”“心灵最后的防线”,变成“直直的舌头”,变成了对读书的坚守,将永远照耀是诗人的文学道路。“读好书,写真实的自己”便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在嘈杂世界中坚持自己的真实的声音,打造自己的“半床月光半床书”。

本散文诗组章,已经发表在《星星诗刊》2025年7月下旬刊散文诗版。

远和近

写作需要沉浸,我却一次次从墨水中跳出
对着沸腾的油锅出神
用一下午的时间,给儿女清炖一锅排骨
批评家警告我:“不要离日常生活太近”
而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说:
“如果你的照片拍的不够好,
那是因为你靠的不够近。”
我该怎么办?
罗伯特•卡帕距离越南战场太近了
误入雷区,却没有拍到自己
被炸成碎片的那个瞬间
而我曾在父亲住的重症监护室外破碎过
曾在孩子降生的妇产科手术室外痊愈过
日常生活同样惊心动魄,无暇给自己拍摄
油锅滚滚,拿勺子撇去浮沫
抬头望见夕阳正把镜头对准我
像罗伯特•卡帕那样远
又像罗伯特•卡帕那样近
仿佛从未离开过

作品 全部
相关资讯

赞赏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