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主页 作品 粉丝 关注

粉丝

作品

诗人作品不错,挺TA 赞赏
笔名/姓名:云竹
加入时间:2017-04-02
诗人简介

周天珍,女,1955年出生,笔名,云竹。北京人,大专学历。海淀区作协会员、门头沟作协会员、世界汉诗协会会员。本人热爱诗歌,用燃烧的激情讴歌沸腾的生活。作品散见于诸多报刊。被选入《中国梦~中华诗词书画艺术保护与传承作品集》等。于2011年8月和2015年6月分别出版诗文集《诗露花雨》《飞翔的心》。2016.4参与编写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阳台山的传说》一书。2016.9月,被世界汉诗协会评为《中华诗词文化传承人》荣誉称号。作品荣获2016年门头沟区第六届阅读季“书香溢我家”征文比赛三等奖。

粉丝
关注

美丽家乡琉璃渠

双十字桥架起屋顶的框架
蓝天白云的屋顶
胜过金碧辉煌的浮华
永定河倒影着青山绿柳
树上的鸟儿唱着情歌
水中的鱼儿撒欢儿戏虾
好一幅装点家乡的美丽图画

村头百米琉璃长壁
诉说着乡亲们五谷丰登的喜悦
琉璃制品厂影壁的龙飞凤舞
绽放着神奇的艺术之花
象征着古村文化内涵的过街楼
记录着乾隆年间的历史
楼脊华丽的龙图腾
浓缩着琉璃之魂的精华
正脊中间的象驼宝瓶
寓意天下太平的盛景
诠释着中华风水
内敛含蓄的品格文化


镶嵌在券洞两边的琉璃额
上书“砺山 ” “带河 ”
传递着先贤寄情山水的深远哲思
蕴含着永受皇恩万世不变的神话
“诸善奉行 ” “诸恶莫作”
不仅警醒世人
更昭示着佛法教义的精深博大

街道两旁的古槐
像历史老人
见证着家乡的变迁
路石的厚度
记载着昔日古商道的繁华
古戏台曾高悬的“歌舞升平”
仍环绕着民间戏曲的余音
关帝庙中的老爷
已换上了流光溢彩的披挂
镶嵌着“紫气东来”的崭新住宅
替代了昔日残垣断壁的农舍
绿荫中错落有致的别墅
迎接着第一缕灿烂的朝霞

通往妙峰山娘娘庙的古道
带着新时代的气息
万缘同善茶棚
仍弥漫着昔日
为远道客人舍粥的余香
老君堂的遗址
倾诉着太上老君
指点琉璃烧造的千秋功绩
白衣庵千年的银杏树
舒展着扇形的枝叶
那玛瑙般的果实
炫耀着活化石的生涯

古老的村庄
铺开历史的画卷
老一辈的琉璃艺术
在新一代手中延续  升华
不仅有北海九龙壁的奔放
更具敦煌飞天壁画的潇洒
彰显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一路亮丽地走向欧亚
闪烁着琉璃之光的璀璨明珠
美丽家乡琉璃渠
誉满中华

美丽家乡琉璃渠

双十字桥架起屋顶的框架
蓝天白云的屋顶
胜过金碧辉煌的浮华
永定河倒影着青山绿柳
树上的鸟儿唱着情歌
水中的鱼儿撒欢儿戏虾
好一幅装点家乡的美丽图画

村头百米琉璃长壁
诉说着乡亲们五谷丰登的喜悦
琉璃制品厂影壁的龙飞凤舞
绽放着神奇的艺术之花
象征着古村文化内涵的过街楼
记录着乾隆年间的历史
楼脊华丽的龙图腾
浓缩着琉璃之魂的精华
正脊中间的象驼宝瓶
寓意天下太平的盛景
诠释着中华风水
内敛含蓄的品格文化


镶嵌在券洞两边的琉璃额
上书“砺山 ” “带河 ”
传递着先贤寄情山水的深远哲思
蕴含着永受皇恩万世不变的神话
“诸善奉行 ” “诸恶莫作”
不仅警醒世人
更昭示着佛法教义的精深博大

街道两旁的古槐
像历史老人
见证着家乡的变迁
路石的厚度
记载着昔日古商道的繁华
古戏台曾高悬的“歌舞升平”
仍环绕着民间戏曲的余音
关帝庙中的老爷
已换上了流光溢彩的披挂
镶嵌着“紫气东来”的崭新住宅
替代了昔日残垣断壁的农舍
绿荫中错落有致的别墅
迎接着第一缕灿烂的朝霞

通往妙峰山娘娘庙的古道
带着新时代的气息
万缘同善茶棚
仍弥漫着昔日
为远道客人舍粥的余香
老君堂的遗址
倾诉着太上老君
指点琉璃烧造的千秋功绩
白衣庵千年的银杏树
舒展着扇形的枝叶
那玛瑙般的果实
炫耀着活化石的生涯

古老的村庄
铺开历史的画卷
老一辈的琉璃艺术
在新一代手中延续  升华
不仅有北海九龙壁的奔放
更具敦煌飞天壁画的潇洒
彰显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一路亮丽地走向欧亚
闪烁着琉璃之光的璀璨明珠
美丽家乡琉璃渠
誉满中华

作品 全部
相关资讯

赞赏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