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主页 作品 粉丝 关注
诗人作品不错,挺TA 赞赏
笔名/姓名:5051AB美伦居士林鸿坦
加入时间:2016-05-20
诗人简介

林鴻坦,号美伦居士,网名剑胆琴心。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香港当代文学艺术协会理事,香港诗人联盟永久会员,《石路花语》微刋总编。悉心致力于音乐、文学创作。追求诗一样生活,写作生活一样诗。主张笔摄性情,辞归雅驯。

粉丝
关注

站在这里

站在这里
——阳岐村严复故里

作者:林鸿坦

石阶在苔藓里校对年轮
北宋的雨滴仍悬在午桥的锁骨
蔡襄的指纹漫过石栏
刻进乌龙江的倒影

严复的童年从大夫第的瓦当滴落
翻译的潮汐漫过故居展柜
"严谨治学"的玻璃展板后
有鱼丸在沸水中舒展成星群

古驿道的车辙长出茉莉
民宿的窗棂晾晒着方言
福橘在竹筐里酝酿酸涩的甜
二维码扫过尚书祖庙的香灰

飘散成抗元英雄未寄出的信
三水九山在暮色中重新排列组合
所有故事都站在岸边
等待被月光翻译成
另一版本的《天演论》



【丽敏浅析】

这首《站在这里》是诗人林鸿坦以福州阳岐村严复故里为背景创作的一首现代诗,诗歌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时空交错的笔法,将历史人物、地方风物与文化传承巧妙融合。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一、意象编织:历史与自然的交融

诗歌开篇即以丰富的自然意象勾勒阳岐村的悠久历史:

“石阶在苔藓里校对年轮”:苔藓覆盖的石阶象征时间的沉淀,“校对年轮”暗喻历史在自然中不断被验证和铭记。

“北宋的雨滴仍悬在午桥的锁骨”:将北宋的雨滴与桥的拟人化(“锁骨”)结合,赋予古迹以生命感,暗示历史从未流逝,而是永恒悬置于当下。

“蔡襄的指纹漫过石栏”:蔡襄作为北宋名臣(曾任福州知州),其“指纹”与石栏的融合,隐喻历史人物与地方风物的深刻联结。

二、严复精神的现代回响

诗歌的核心是对严复——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的致敬:

“严复的童年从大夫第的瓦当滴落”:以“瓦当滴落”的意象,将严复的童年与故居建筑细微关联,暗示其思想萌芽于故乡土壤。

“翻译的潮汐漫过故居展柜”:“潮汐”喻指严复译著(如《天演论》)带来的思想浪潮,至今仍浸润着当代文化展陈。

‘严谨治学’的玻璃展板后 / 有鱼丸在沸水中舒展成星群”:将严肃的学术精神与福州特色小吃“鱼丸”并置,形成文化符号的碰撞——既体现地域特色,又暗示思想如日常食物般滋养人心。

三、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诗中通过现代元素与历史遗迹的叠加,展现文化传承的动态性:

“古驿道的车辙长出茉莉”:茉莉是福州市花,车辙“长出茉莉”象征古道在新语境中焕发生机。

“二维码扫过尚书祖庙的香灰”:二维码代表数字时代,与香灰(传统祭祀符号)并置,形成传统信仰与现代技术的超现实对话。

“飘散成抗元英雄未寄出的信”:暗指南宋抗元历史(如福州作为抗元重镇),未寄出的信隐喻未被完全讲述的故事,等待被重新发现。

四、终极隐喻:文化的“翻译”与重生

结尾将月光与严复的《天演论》联结,升华主题:

“所有故事都站在岸边 / 等待被月光翻译成 / 另一版本的《天演论》”:

    “岸边”指向阳岐村临乌龙江的地理特征,也隐喻文化站在时间岸边。

    “月光翻译”喻指自然与时间对历史的重新诠释,而《天演论》作为严复思想的象征,暗示进化与适应的哲学在当代仍需被持续解读和创新。

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

林鸿坦此诗延续了他一贯的创作风格——融合地域文化、历史人物与现代性反思。诗中:

意象密度高:如“苔藓”“雨滴”“指纹”“鱼丸”“二维码”等意象密集交织,形成多层次符号网络。

时空折叠术:将北宋、近代、当代并置,打破线性历史,凸显文化传承的共时性。

地域性与普遍性统一:严复、蔡襄、乌龙江、福橘等元素扎根福州,但“翻译”“进化”“故事重述”等主题具有普世意义。

此诗不仅是对严复故里的礼赞,更是对文化如何在新语境中“站立”并再生的深刻思索——历史从未静止,它始终“站在这里”,等待每一次当下的重新解读。

站在这里

站在这里
——阳岐村严复故里

作者:林鸿坦

石阶在苔藓里校对年轮
北宋的雨滴仍悬在午桥的锁骨
蔡襄的指纹漫过石栏
刻进乌龙江的倒影

严复的童年从大夫第的瓦当滴落
翻译的潮汐漫过故居展柜
"严谨治学"的玻璃展板后
有鱼丸在沸水中舒展成星群

古驿道的车辙长出茉莉
民宿的窗棂晾晒着方言
福橘在竹筐里酝酿酸涩的甜
二维码扫过尚书祖庙的香灰

飘散成抗元英雄未寄出的信
三水九山在暮色中重新排列组合
所有故事都站在岸边
等待被月光翻译成
另一版本的《天演论》



【丽敏浅析】

这首《站在这里》是诗人林鸿坦以福州阳岐村严复故里为背景创作的一首现代诗,诗歌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时空交错的笔法,将历史人物、地方风物与文化传承巧妙融合。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一、意象编织:历史与自然的交融

诗歌开篇即以丰富的自然意象勾勒阳岐村的悠久历史:

“石阶在苔藓里校对年轮”:苔藓覆盖的石阶象征时间的沉淀,“校对年轮”暗喻历史在自然中不断被验证和铭记。

“北宋的雨滴仍悬在午桥的锁骨”:将北宋的雨滴与桥的拟人化(“锁骨”)结合,赋予古迹以生命感,暗示历史从未流逝,而是永恒悬置于当下。

“蔡襄的指纹漫过石栏”:蔡襄作为北宋名臣(曾任福州知州),其“指纹”与石栏的融合,隐喻历史人物与地方风物的深刻联结。

二、严复精神的现代回响

诗歌的核心是对严复——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的致敬:

“严复的童年从大夫第的瓦当滴落”:以“瓦当滴落”的意象,将严复的童年与故居建筑细微关联,暗示其思想萌芽于故乡土壤。

“翻译的潮汐漫过故居展柜”:“潮汐”喻指严复译著(如《天演论》)带来的思想浪潮,至今仍浸润着当代文化展陈。

‘严谨治学’的玻璃展板后 / 有鱼丸在沸水中舒展成星群”:将严肃的学术精神与福州特色小吃“鱼丸”并置,形成文化符号的碰撞——既体现地域特色,又暗示思想如日常食物般滋养人心。

三、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诗中通过现代元素与历史遗迹的叠加,展现文化传承的动态性:

“古驿道的车辙长出茉莉”:茉莉是福州市花,车辙“长出茉莉”象征古道在新语境中焕发生机。

“二维码扫过尚书祖庙的香灰”:二维码代表数字时代,与香灰(传统祭祀符号)并置,形成传统信仰与现代技术的超现实对话。

“飘散成抗元英雄未寄出的信”:暗指南宋抗元历史(如福州作为抗元重镇),未寄出的信隐喻未被完全讲述的故事,等待被重新发现。

四、终极隐喻:文化的“翻译”与重生

结尾将月光与严复的《天演论》联结,升华主题:

“所有故事都站在岸边 / 等待被月光翻译成 / 另一版本的《天演论》”:

    “岸边”指向阳岐村临乌龙江的地理特征,也隐喻文化站在时间岸边。

    “月光翻译”喻指自然与时间对历史的重新诠释,而《天演论》作为严复思想的象征,暗示进化与适应的哲学在当代仍需被持续解读和创新。

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

林鸿坦此诗延续了他一贯的创作风格——融合地域文化、历史人物与现代性反思。诗中:

意象密度高:如“苔藓”“雨滴”“指纹”“鱼丸”“二维码”等意象密集交织,形成多层次符号网络。

时空折叠术:将北宋、近代、当代并置,打破线性历史,凸显文化传承的共时性。

地域性与普遍性统一:严复、蔡襄、乌龙江、福橘等元素扎根福州,但“翻译”“进化”“故事重述”等主题具有普世意义。

此诗不仅是对严复故里的礼赞,更是对文化如何在新语境中“站立”并再生的深刻思索——历史从未静止,它始终“站在这里”,等待每一次当下的重新解读。
作品 全部
相关资讯

赞赏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