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道泉:翻译仓央嘉措的人

作者:朱玲   2015年08月18日 08:42  中国诗歌网    2463    收藏


仓央嘉措,现在汉语世界广为传播,但是谁率先从藏语翻译了仓央嘉措,却鲜为人知。

泰戈尔访华,穿越历史的烟尘依然为人津津乐道,但谁是当年最让泰戈尔欣喜的翻译,已无人提及。

这两桩事的背后,站着同一个人——中国藏学奠基人于道泉。

更有意思的是,于道泉走进藏学的大门,泰戈尔是引路人。

有的人,是注定属于传奇的。


1. 

给泰戈尔做完翻译,放弃公费留美。赴法国学藏文,上课两周后,教授对他说:“我真的教不了你。”


“于先生走上藏学之路,转折点是泰戈尔访华,那年他24岁。据他的三妹、陈云夫人于若木回忆,于道泉和泰戈尔的合影一直挂在山东临淄葛家庄祖父居室的墙上。”

1924年,于道泉获公费留美资格。此年恰逢泰戈尔访华,于道泉因英文能力出众,被推选担任其济南访问的临时翻译。

当泰戈尔行至济南佛经流通处,于道泉以自己的一点佛学知识,介绍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史。此举让泰戈尔大为惊异:“你是我来中国见到的第一位对印度文化有兴趣的人。”当时,泰戈尔正忙于在印度创办国际大学,并寄望于当时的中国政府选派留学生。于是,他建议于道泉同去北京,然后准备赴印留学。于道泉也已为这位印度学者折服,便欣然应允,并决定放弃公费赴美的机会。

此举使得于道泉父亲勃然大怒,但依然未能动摇他的意志。他跟随泰戈尔来到北京,只是不料最终未能成行,因为泰戈尔的学术交流计划,未能与当时的北洋政府达成共识。泰戈尔离京前,把时任北京大学梵文教授的钢和泰男爵介绍给于道泉,并对他说:“这位从立陶宛来的爵士可以教你梵文、藏文,可以满足你探索生命秘密的要求。”

跟随钢和泰学梵文、藏文期间,于道泉就住在他家。在钢和泰的梵文课上,于道泉负责把钢和泰的英文当场译成现代汉语,并因此每月获得10元工钱———只是这笔钱又被他如数交给钢和泰的厨房大师傅,用作餐费。在当时给妹妹的信中,于道泉曾写道:“我现在每餐用梵文就着窝头吃,恐怕全世界没有第二人了吧!”钢和泰评价说,于道泉三个月学习的进步比别的人一年还快。

1934年,于道泉被公派法国留学,到巴黎大学攻读藏文。上课两周后,他师从的教授对于道泉说:“我真的教不了你藏文,你的水平比我高,我有许多问题要向你请教。”


2. 

“有人曾统计过,于道泉会13种语言,其中包括藏、蒙、满族语言及英、法、德、西班牙、土耳其、世界语等语言。他没专门学过俄语,但跟前苏联学者有过俄语书信来往,还曾说,翻开俄语词典,连翻几页居然无一字不识———可能是他掌握语言方便了。”

早在1922年就读于齐鲁大学期间,于道泉就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世界语,不到一年即掌握———当时山东就他会这门语言,他还把许地山的散文诗《空山灵雨》译成世界语,从此二人结识。

于道泉无疑是有语言天分的。但天分,有时候需要呆萌来成全。“据说那时于先生的上衣、裤子上到处缝的是口袋,用来装单词本、字典、笔记本等,随时随地都可学习。”在齐鲁大学念书时,于道泉就有了个绰号,叫“小字典”———当时他已能圆满地解答同学请教的绝大部分问题。

季羡林曾在小文《平凡而伟大的学者———于道泉》中写道,于道泉“曾经为了学习西藏文和蒙古文,干脆搬进了雍和宫,同蒙藏喇嘛住在一起,因此得绰号‘于喇嘛’。”

3. 

于道泉学生王尧告诉笔者,今天,中国国家图书馆特藏部三分之二以上的民族文字古籍,都是当年“于喇嘛”和彭色丹喇嘛、李启德先生这三人采集而来的。

莫高窟藏经洞中有七千卷左右的古藏文文书,绝大多数都被窃运海外,分别收藏在巴黎的法国国家图书馆和伦敦的印度事务部图书馆。

于道泉上世纪30年代初就致力于藏学研究,在巴黎大学师从巴考教授,研讨古藏文,希望自己能对探索敦煌古藏文文书作出贡献。

“上世纪30年代初,他就负责当时的国立北平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善本部,收集满、蒙、藏以及其他兄弟民族文字的文献。”1949年回国之后直至去世,于道泉都兼着善本部的工作,被称为国家图书馆“不拿工资的馆员”。

4. 

这点呆萌,在学术之外,有更多意趣。

于道泉在巴黎学习期间,听说西红柿有营养,就天天只吃西红柿,一天吃掉五六斤之多,结果泻了肚。

在伦敦时,适逢陈寅恪在那里治眼疾。为了给寅恪先生解闷,他天天到医院里去给陈先生读书、读报——给陈寅恪读的书中,居然有《资本论》。

于道泉1949年回国后,努力学习新政策,由衷地要求自己做一个“新社会带头守法的公民”:见夫人每天忙于家中家务,就“新事新办,你按劳取酬,我也不剥削你,两全其美”,每月按时给夫人“发家务工资”。

领导强调“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于道泉觉得在理,就托人买了一只奶山羊,让老太太沿着学校西侧高粱河、紫竹院公园外的河边放羊;唯恐下雨,又给老太太添置塑料雨衣,还给羊配了块塑料雨布;为了不让老太太放羊寂寞,又给买台收音机,让她边放羊边听广播学习。“那会儿,人们常常可以在下雨天看到一位老太太,身着溜光溜光色彩艳丽的雨衣,斜挎收音机,一手牵盖着雨布的奶羊,在河边溜达。”

6. 

“呆萌”于道泉,绝非对人情世故缺乏体察之人。

于道泉老吃用热水瓶泡米煮熟的饭,“据萧乾先生回忆,于先生在英国就经常这么干”;只是,他回国后,再也没穿过西装。

直到八十岁,于道泉还骑一辆“除了铃铛不响、别的都响”的自行车去国家图书馆,从不张口问学校要车;妹夫陈云、妹妹于若木到他家拜访,于道泉不让他们坐公家的车来。

北京十九中传达室有过一位老工人,于道泉曾“委托学生向他学习接骨术”,每月支付“学费”40元钱——老工人身患癌症,却家庭窘迫。在他家,长期有三位工作人员(打字、抄写和杂物),每人每月40元。“他的钱绝大多数都花在买书、搞科学试验和付所请助手的劳务费上。同样的书,他一买就是十几二十本,这样方便送人。”

在如何让受助者不觉尴尬上,于道泉“挖空心思”。

王尧教授称,于道泉是1992年4月12日在北京辞世的,直至终老,他的脑子都好使。

“回国时,他从国外带回了养蘑菇的先进技术;他最早提议,西藏日照时间长,要利用好那里的太阳能;九十岁的人,报上公布的数字还可随时记忆;拉封丹、培根的作品能将原文背得一字不漏。”

让学生难忘的是,回国后,单位曾分给于道泉一把皮面椅子,他见有人分的是布面的,就来了句:“这屁股也有区别啊。”

5. 

于道泉信仰什么,来得比较干净,从不拿自己这点相信,去和世道做什么交易。

王尧教授是于道泉的第一批学生,在他身边工作过几十年。“下放时,我和于先生、吴文藻、谢冰心等人都在湖北潜江。”但好长一段时间,王教授不知道自己的老师曾是共产党员,因为于道泉1949年从国外回来后一直没有要求恢复组织关系。

据王尧教授介绍,“早在上世纪20年代,于先生作为共产党组织成员领导过萧乾在中学里开展的共青团运动。从于先生保留的十几封萧乾亲笔信看,他俩关系非常亲密”;二战结束时,于道泉也曾把赵树理的小说《李有才板话》和《李家庄变迁》译成法文,向西方介绍解放区的新文艺、新生活和新人新事。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身为中共地下党员,于道泉先生做了不少事,但他从来不提。

个中缘由,于道泉自己是这么解释的:“三十年代就去了海外,一去十五六年。在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内人民浴血奋战。如今,革命胜利了,自己再要求恢复组织关系,再做一名老龄党员,难道去摘千百万烈士用鲜血凝成的果实,享受党的荣誉?惭愧啊。”

也许,这是于道泉不再恢复党组织关系的全部缘由。但对于真相,后人只可揣测,至多靠近,却难以完全抵达。


6、 

按今天这世道,于道泉先生,真不是个聪明人,若撇开一批接一批献身藏学事业的学生,和“于道泉”仨字相关的“成果”,其他少得可怜。

在季羡林先生戏称“于喇嘛”期间写就的《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1931年),算得上于道泉著述中的“重头戏”。不懂藏文,单看于先生翻译过来的中、英文,便可深味藏语之美:

“彼女不是母亲生的,

是桃树上长的罢。

(伊)对一人的爱情,

比桃花凋谢得还快呢。

“Is the girl not born from a mother,

And was produced on a peach tree.

(Her)love towards a man withers up,

Even quicker than those peach flowers.”

这些诗行,使人觉得“藏学”和今天的自己如此亲近。于老的另一句译文———“宝贝在手里的时候,不拿它当宝贝看”提醒了我。“他在世时,别人就不大知道他,以后知道他的人恐怕越来越少”。

以上所写,已是约十年前笔者寻访所得。彼时距离1992年先生以92虽高龄谢世,已过去了十余年。当时除了修习梵文的季羡林等学人,写过寥寥数笔追忆文字,“于道泉”这三个字,对公众几为盲区。

寻访老先生,“心有戚戚”。 一提于老,其学生便用了“狷介”二字。《孟子·万章》有言:“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只能祈求老先生原谅了,原谅晚辈未经允许,就冒昧地用拙笨文字书写他———依然借用于老译介的诗吧:

“秘密也无用了,足迹已印在了雪上。”

“There is no use to keep it secret (now)

Footprints have been left on the snow.”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积极应对AI挑战 守好建强文学阵地 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常务理事会暨主题研讨会在京召开
  2. 青春诗声穿云间——《诗刊》社第41届青春诗会侧记
  3. “新诗人”如何书写“新大众”
  4. 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倡议书
  5. 描绘新疆诗歌的“群英谱”——简谈李东海的《新疆诗人的那张脸》
  6. 铭记戚家军抗倭历史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 诗歌获奖作品展
  7. 乌兰察布与《诗刊》社达成战略合作 共同打造北疆诗歌新高地
  8. “我在南京的日子”|第三届青春三行诗创作大赛
  9. 2025年新时代青年诗词十佳诗人评选
  10.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11. 完整榜单>>
  1. 9月4日晚8点 | 诗歌大擂台(第33期)
  2. 诗遇火山,星耀北疆: 《诗刊》社·乌兰察布首届星火诗会将启幕
  3.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并检阅受阅部队
  4. 以祥云之笔,绘青春诗篇——《诗刊》社第41届青春诗会“云南祥云·遇见青春”座谈会综述
  5. 2025大理诗歌季·最早叫云南的地方·《诗刊》社第41届青春诗会暨“青海湖之恋”七夕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举行
  6. 直播预告 | 中国诗歌地图 · 诗意乌兰察布暨首届星火诗会改稿会
  7. 张于荣长诗集《与一条船谈论大海》出版
  8. 乌兰察布诗人作品展 | 曹彦煜:呼和青山
  9. 乌兰察布诗人作品展 | 乌日娜:秋天的内心
  10. 义勇军进行曲(组诗)
  11. 完整榜单>>
  1. 抚远观日 | 白庚胜
  2.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3. 每日好诗第48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8月2日《诗刊》社将组织20多位全国著名诗人走进乌兰察布!
  5. 北疆诗韵·乌兰察布:《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开幕
  6. 第四届自然诗会举办, “自然诗人奖”“生态诗学家奖” 揭晓 | 附颁奖词、获奖感言
  7.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8.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9.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10. 今晚8点|诗歌大擂台(第32期)
  11. 完整榜单>>
  1. 《诗刊》征集广告词
  2.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3.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4.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5.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8.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诗人名录
  9.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
  10. 邬耀仿:做个快乐的写诗人
  11. 完整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