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为建校55周年的上外附中第一代1000名校友进入新时代而作
修改于2018年1月17日 上海
这是一段尘封的往事:
1963年,在周总理的指示下建立了上外附中。
从此,上海中山北一路295号
集合着一群新中国最幸福的同龄人。
在少先队队旗星星火炬的映照下,
在海军军舰阳光灿烂的甲板上,
十几岁的少男少女与二十几岁的年轻水兵相约——
爱祖国,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是一段被遗忘的历史:
1966年,我的母校难逃“文革”的浩劫。
时刻准备着的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
成了共和国最令人痛惜的一千名“早产儿”。。。。。。
本来可以从这所中国最好的学校
培养出一千个栋梁之材,
本来可以从一千株高级翻译的苗子成长为
一千名部长、大使、将军、校长、教授、学者。
因为他们看到过王汝琪院长讲述的宝塔山下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
因为他们亲历过刘葆宏校长主导的听说领先的天天向上;
因为他们在开林油漆厂失火时得到过石岚书记的果断保护;
因为他们欢呼过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
往事将永远历历在目:
谭老师那目光炯炯的大眼睛,
Sofka老师那爱我中华的小辫子,
蔡老师那淡定微笑的启蒙教学,
王老师那令人惊艳的藏族舞蹈,
刘老师那描绘大庆的爱国情怀,
彭老师那丝丝入扣的数学逻辑,
陆老师那点滴入心的政治教育。。。。。。
历史将永远不会忘记:
我班一位女同学幸运地进了北外,
我从云南边陲给她写信。
几个月后,我在冰冷的木板床上,
梦见自己也进了北外,见到了这位同学,
还有失散多年的其他校友。。。。。。
什么是世界上最苦涩的梦?
一千名上外附中“早产儿”在苦难中做的重返母校,升入大学的梦啊!
因为我们在蹉跎岁月中百折不挠,
因为我们在社会底层中百炼成钢,
因为我们的血管流淌的是中国伊顿公学的精神贵族的血液,
因为我们的基础是我们的父辈和老师以他们的光荣和梦想铸成,
所以,1976年10月,当祖国重新踏上人间正道,
校友中的幸运者必然是国家的首选,
校友中的坎坷者必然会殊途同归——
殊途同归在后来居上,发奋求学的道路上;
殊途同归在脚踏实地,受人尊重的人生中;
殊途同归在360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上;
殊途同归在永远的上外附中最优秀的老三届校友的
爱祖国不变质的行列中。
八千里路云和月,
55年的思和念。
我们彼此是发小,
我们彼此是师生,
我们彼此知根知底,
我们彼此如数家珍,
我们彼此惺惺相惜,
我们彼此相互打听,
我们彼此心心相印,
我们彼此默默祝福。
55年后,当我们1000名初中部和小学部的老三届校友全部进入了
2亿多中国老年人的队伍,
让我们依然对当年的美丽相互赞美,
让我们依然对当年的聪慧相互欣赏,
让我们将当年的活力延续到老,
让我们将当年的记忆永远珍存。
今天的我们,
成了地球村的居民,
但是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祖国——
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
我们是祖国的孩子呵,
尽管我们曾经无人问津,
尽管我们只能顺其自然,
我们永远是祖国的最忠诚最孝敬的孩子。
我们是中国人民的儿女呵,
尽管我们曾经怀才不遇,
尽管我们已经退出舞台,
我们永远是中国人民最廉洁最无愧的儿女。
我们是祖国的孩子呵,
哪怕有的已经持有外国护照,
哪怕全校师生再也无法全部团聚,
只要还有活着的师生在,
只要还有校友的子孙后代在,
往事将永远不会被封存,
历史将永远不会被遗忘!
那就是——
上外附中永远是共和国精英的摇篮;
上外附中校友永远是共和国永不腐败的脊梁!
亲爱的祖国,
我们是您的好孩子。
我们与您血脉相连,
我们与您命运与共。
在您的生生不息的博大的怀抱中,
我们将安详地有尊严地老去。。。。。。
在夕阳红的岁月中,
在同窗之情师生之谊的幸福中,
在对我们心中的最痛谭老师和Sofka老师的缅怀中,
在对我们最敬重的母校已故一流领导、老师和校友中的烈士的追忆中,
我们只想与母校相伴——
远远地眺望,
深深地思念,
永远地祝愿。。。。。。
1963年,在周总理的指示下建立了上外附中。
从此,上海中山北一路295号
集合着一群新中国最幸福的同龄人。
在少先队队旗星星火炬的映照下,
在海军军舰阳光灿烂的甲板上,
十几岁的少男少女与二十几岁的年轻水兵相约——
爱祖国,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是一段被遗忘的历史:
1966年,我的母校难逃“文革”的浩劫。
时刻准备着的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
成了共和国最令人痛惜的一千名“早产儿”。。。。。。
本来可以从这所中国最好的学校
培养出一千个栋梁之材,
本来可以从一千株高级翻译的苗子成长为
一千名部长、大使、将军、校长、教授、学者。
因为他们看到过王汝琪院长讲述的宝塔山下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
因为他们亲历过刘葆宏校长主导的听说领先的天天向上;
因为他们在开林油漆厂失火时得到过石岚书记的果断保护;
因为他们欢呼过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
往事将永远历历在目:
谭老师那目光炯炯的大眼睛,
Sofka老师那爱我中华的小辫子,
蔡老师那淡定微笑的启蒙教学,
王老师那令人惊艳的藏族舞蹈,
刘老师那描绘大庆的爱国情怀,
彭老师那丝丝入扣的数学逻辑,
陆老师那点滴入心的政治教育。。。。。。
历史将永远不会忘记:
我班一位女同学幸运地进了北外,
我从云南边陲给她写信。
几个月后,我在冰冷的木板床上,
梦见自己也进了北外,见到了这位同学,
还有失散多年的其他校友。。。。。。
什么是世界上最苦涩的梦?
一千名上外附中“早产儿”在苦难中做的重返母校,升入大学的梦啊!
因为我们在蹉跎岁月中百折不挠,
因为我们在社会底层中百炼成钢,
因为我们的血管流淌的是中国伊顿公学的精神贵族的血液,
因为我们的基础是我们的父辈和老师以他们的光荣和梦想铸成,
所以,1976年10月,当祖国重新踏上人间正道,
校友中的幸运者必然是国家的首选,
校友中的坎坷者必然会殊途同归——
殊途同归在后来居上,发奋求学的道路上;
殊途同归在脚踏实地,受人尊重的人生中;
殊途同归在360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上;
殊途同归在永远的上外附中最优秀的老三届校友的
爱祖国不变质的行列中。
八千里路云和月,
55年的思和念。
我们彼此是发小,
我们彼此是师生,
我们彼此知根知底,
我们彼此如数家珍,
我们彼此惺惺相惜,
我们彼此相互打听,
我们彼此心心相印,
我们彼此默默祝福。
55年后,当我们1000名初中部和小学部的老三届校友全部进入了
2亿多中国老年人的队伍,
让我们依然对当年的美丽相互赞美,
让我们依然对当年的聪慧相互欣赏,
让我们将当年的活力延续到老,
让我们将当年的记忆永远珍存。
今天的我们,
成了地球村的居民,
但是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祖国——
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
我们是祖国的孩子呵,
尽管我们曾经无人问津,
尽管我们只能顺其自然,
我们永远是祖国的最忠诚最孝敬的孩子。
我们是中国人民的儿女呵,
尽管我们曾经怀才不遇,
尽管我们已经退出舞台,
我们永远是中国人民最廉洁最无愧的儿女。
我们是祖国的孩子呵,
哪怕有的已经持有外国护照,
哪怕全校师生再也无法全部团聚,
只要还有活着的师生在,
只要还有校友的子孙后代在,
往事将永远不会被封存,
历史将永远不会被遗忘!
那就是——
上外附中永远是共和国精英的摇篮;
上外附中校友永远是共和国永不腐败的脊梁!
亲爱的祖国,
我们是您的好孩子。
我们与您血脉相连,
我们与您命运与共。
在您的生生不息的博大的怀抱中,
我们将安详地有尊严地老去。。。。。。
在夕阳红的岁月中,
在同窗之情师生之谊的幸福中,
在对我们心中的最痛谭老师和Sofka老师的缅怀中,
在对我们最敬重的母校已故一流领导、老师和校友中的烈士的追忆中,
我们只想与母校相伴——
远远地眺望,
深深地思念,
永远地祝愿。。。。。。
注释:
上外附中全称上海外国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1963年建校,“文革”前3年有初中部、小学部共计1000名在校生。作者系上外附中初中部1967届校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